紅脇繡眼

紅脅繡眼鳥是雀形目繡眼鳥科繡眼鳥屬鳥類。 體長10-11釐米。全身綠色,腹灰白色;眼周具白圈,白色襯綠色特別明顯;兩脅為不顯著的慄紅色。雌雄相似,但雌鳥脅部慄紅色,不如雄鳥濃重,略呈黃褐色。
紅脅繡眼鳥分佈於東亞、印度支那。在中國東北、華中、華南及華東亦有分佈。 棲息於低山丘陵至山腳平原的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成羣,活躍地在樹枝間跳動穿梭。 主食鱗翅目和鞘翅目等昆蟲,也吃莢蒾等植物的果實。 繁殖期在5-8月,營巢於樹杈間或灌林從中,以細草、小枝、苔蘚、鬃毛和蛛絲等材料構成杯狀巢。窩卵數約為4枚,卵淡青色,雛鳥晚成。
紅脅繡眼鳥是一種小型鳴禽, 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紅脅繡眼鳥雄性成鳥(春羽):上體自額基、背以至尾上覆羽呈黃綠色,上背黃色較少,而呈暗綠;頰和耳羽黃綠色;眼周具一圈絨狀白色短羽;眼先黑色;眼下方具一黑色細紋;肩和小覆羽暗綠,飛羽和其餘覆羽黑褐色,除小翼羽和第一(甚微小)、二枚初級飛羽外,其餘各羽的外側羽片均緣以暗綠色;尾羽暗褐色,各羽的外側羽片均緣以黃綠色;頦、喉、頸側和前胸呈鮮硫黃色;後胸和腹部中央乳白色,後胸兩側蒼灰;脅部慄紅色;尾下覆羽鮮硫黃色;腋羽白,微沾黃色;翅下覆羽白色。
雄性成鳥(冬羽):前胸白沾黃色;後胸兩側的蒼灰色向中央延伸,連成一明顯的胸帶;其餘羽色與春羽相同。
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但脅部的慄紅色常不如雄鳥那樣深濃,慄紅色較淡,甚或略呈黃褐色。
虹膜褐色;上嘴褐,下嘴藍色(春季)或上嘴褐,下嘴呈肉色,先端帶紅色(夏、秋季)以至上嘴和下嘴先端褐色,下嘴基部藍鉛色(冬季);跗蹠和趾呈藍鉛色(冬、春季)或呈紅褐色(夏、秋季)。
棲息環境
棲息於闊葉林和以闊葉樹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竹林、次生林等各種類型森林中,也棲息於果園、林緣以及村寨和地邊高大的樹上。遷徙性,夏季多遷往北部和高海拔温涼地區,最高有時可達海拔2000米左右的針葉林,冬季多遷到南方和下到低山、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疏林灌叢中。主要棲息於果樹、柳樹、槭樹等闊葉樹、針葉樹以及園庭花木、高大行道樹以及以至竹林間。
生活習性
習性: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羣活動,遷徙季節和冬季喜歡成羣,有時集羣多達50-60只。在次生林和灌叢枝葉與花叢間穿梭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有時圍繞着枝葉團團轉或通過兩翅的急速振動而懸浮於花上,活動時發出‘嗞嗞’的細弱聲音。
食性:以昆蟲為食,所吃昆蟲主要有鱗翅目成蟲和幼蟲、鞘翅目金龜甲、金花甲、象甲、葉甲、叩頭蟲和蝗蟲、蝽象、蚜蟲、瓢蟲、螳螂、螞蟻等半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蟲,也吃蜘蛛、小螺等一些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松子、馬桑子、黃莓、薔薇種子、女貞果實、花瓣、草子等植物果實和種子。夏季要以昆蟲為主,冬季則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有時與暗綠繡眼鳥混羣,在野外喜歡吃小蟲和甜食。
分佈範圍
原產地:柬埔寨、中國、朝鮮,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緬甸、俄羅斯聯邦、泰國、越南。
產地不確定:日本。
繁殖於中國東北,越冬往南至華中、華南及華東。地區性常見於海拔1000米以上原始林及次生林。
分佈於中國黑龍江、吉林、河北、遼寧、山西、陝西、甘肅、四川、西藏、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貴州、雲南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有的早在3月即開始營巢。營巢於闊葉或針葉樹及灌木上,巢呈吊籃狀或杯狀,主要由草莖、草葉、苔蘚、樹皮、蛛絲、木棉絨等構成,內墊有棕絲、羽毛、細根、草莖、羊毛等。巢多懸吊於細的側枝末梢或枝權上,四周多有濃密的枝葉隱蔽,不易發現,距地高1-10米。巢外徑6.0-7.5釐米,內徑4-5.8釐米,高4-6釐米,深2.7-4.6釐米。1年繁殖1-2窩。每窩產卵3-4枚,多為3枚。卵淡藍綠色或白色。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631項)。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023年5月23日,經寧夏觀鳥協會副會長、成都觀鳥會理事齊麟辨認後確認,日前寧夏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工作人員聶洧在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拍攝到的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紅脅繡眼鳥為賀蘭山首次記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