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軍艦鳥(學名:Fregata ariel)為軍艦鳥科軍艦鳥屬的一種海鳥,主要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的熱帶海域。該鳥多為黑色,且會因性別不同而在不同部位長出白色斑紋。其以魚類為主食,且會搶奪其他海鳥的食物。目前白斑軍艦鳥族群龐大,分布廣泛,IUCN將其評為無危。
物種命名
白斑軍艦鳥的屬名「Fregata」為德語護衛艦之意,種加詞「ariel」則來自於中世紀歐洲傳說中的空氣妖精。
亞種
白斑軍艦鳥共有三個亞種:
指名亞種Fregata ariel ariel,分布自印度洋中部至太平洋中部。
Fregata ariel iredalei,1914年由澳洲鳥類學家格里高利·馬修命名,分布於印度洋西部,其亞種名來自於鳥類學家湯姆·艾爾戴爾。
千里達亞種Fregata ariel trinitatis,1919年由巴西動物學家阿里皮奧·德·米蘭達-里貝羅命名,僅分布於大西洋西南部的特林達迪和馬丁瓦斯群島與千里達島,其亞種名意為「千里達」,可能已經絕種。
外貌描述
飛行中的白斑軍艦鳥,攝於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省,注意其翅膀下方的月牙形白色圖案以及深叉的尾部
白斑軍艦鳥為黑色大型海鳥,翼長而尖,尾深叉。其鳥喙長,呈鉤狀。繁殖季的雄鳥為棕黑色,頭頸部、肩胛和上背部有藍、綠或紫色光澤,瞳孔和鳥喙為暗棕色,翅膀下有一月牙形白斑,喉囊為明紅色,腿為粉色。雌鳥同樣大體為棕黑色,但全身無光澤,胸部和前腰腹部有一大片延伸至後頸部的白斑,肩胛的覆羽邊緣亦為白色,眼眶周圍有粉紅色的裸露皮膚,鳥喙為藍黑色或粉紅色。幼鳥頭胸部為杏黃色或褐色,後頸為白色,腹部為黑色,肩胛和上背部全部或僅有邊緣為淡褐色。幼鳥中覆羽和小覆羽邊緣為淺褐色,因此其翅膀上部會有淺色的平行條紋。該鳥是最小的一種軍艦鳥。
物種分布
白斑軍艦鳥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的熱帶水域,在巴西沿海的幾處島礁也有分布。此外,該鳥偶爾會作為迷鳥出現在常規分布範圍以外的地區,如紐西蘭、香港、日本、俄羅斯堪察加半島以及美國的懷俄明州和加利福尼亞州。
生態與習性
在桿頭休息的白斑軍艦鳥,攝於雅加達
棲息地
白斑軍艦鳥一般在有低矮植被的熱帶島礁上築巢[7],且常混居於藍臉鰹鳥、紅腳鰹鳥、白腹鰹鳥、鳳頭燕鷗、烏領燕鷗和玄燕鷗等海鳥的群落中。
覓食
白斑軍艦鳥主要以飛魚和魷魚為食。捕食時,白斑軍艦鳥會低空掠過海面並銜走獵物。此外,其還會食用海鳥的蛋與雛鳥,以及腐肉和魚類下水。
盜食寄生
白斑軍艦鳥會進行盜食寄生:其會嘗試自鰹鳥或黑玄燕鷗處掠走對方捕得的獵物。其盜食寄生的時間與對象在族群內部有所差異:例如,澳洲雷恩島的族群中成年雄性一般在上午進行盜食寄生,攻擊對象一般是藍臉鰹鳥,而雌性與未成年個體則更多會在下午進行,攻擊對象多為玄燕鷗。
繁殖
白斑軍艦鳥一年四季均會繁殖,但部分族群繁殖集中於旱季。雄鳥每年均會參與繁殖,而雌鳥則會在上次繁殖成功的情況下間隔一年再交配。單身的雄鳥會聚集成群並向雌鳥求偶,這一行為常常連續數小時不斷。其鳥巢由樹枝堆成,多位於樹上。在交配完成後,尚未找到配偶的雄鳥常會殺死無人看守的雛鳥以爭奪該巢的雌鳥。例如,一項對阿爾達布拉環礁繁殖的16對白斑軍艦鳥的跟蹤調查顯示,當年其中11對的雛鳥遭其他雄鳥殺死。這一行為可能是由於白斑軍艦鳥中雄性遠多於雌性所致。其鳥蛋約在45日後孵化,雛鳥會在20—24周後長出羽翼,但此後父母仍然會照料雛鳥數月。
族群現狀
白斑軍艦鳥族群龐大,目前約有數十萬隻現存個體,加之其分布廣泛,IUCN將其評級為無危。然而,由於其族群繁殖率受聖嬰現象影響而有所降低,且有海員會乘小艇前往其繁殖地盜採該鳥的雛鳥與蛋,目前白斑軍艦鳥族群呈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