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

別名
白頭鵯、白頭公(客)、白頭殼(閩)
科名
鵯科
學名
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分佈
台灣西部平地與低海拔、中海拔及高海拔已開發山區
生態
常出現在次生林、灌叢、農田、果園及都市公園綠地皆可見
特徵
雌雄鳥外型相同,但雄鳥身長較長。
前額黑色、眼睛周圍及後頸為黑色,耳羽帶有白斑,頭頂及頭後則為白色;背、中覆羽黃橄欖綠色;尾羽棕色;胸部下方白色並帶有淺黃色;喙黑色;跗趾及趾黑色。
補充

說到最常見的鳥,你會想到誰呢?相信很多人的腦海裡浮現的是外來種八哥。但除了牠們之外,其實有三種鳥,過去因為十分常見而獲得城市三劍客的名號。這次就來介紹其中一個成員—白頭翁,牠和麻雀與綠繡眼並列為三劍客。白頭翁雖然常見,但牠可是台灣特有亞種喔!

白頭翁如其名,真的有著一頭「白髮」,是牠最明顯的特徵。身體則是漂亮的橄欖綠色,讓牠們能隱身在草叢和樹葉之間,避免被掠食者發現。牠們的鳥喙黝黑尖細,可以探入花朵裡攝取花蜜,品嘗美味又營養的點心。因為花蜜富含糖分,只需攝取少量,就能獲得高熱量;又能被消化系統快速吸收,因此也是其他懂吃的鳥饕客不會錯過的美食。白頭翁屬於雜食性動物,除了花蜜,主要吃植物的果實、種子及昆蟲。

白頭翁主要分布在台灣西部低海拔到中高海拔地區,公園、行道樹、農田或果園都能看到牠們的蹤影。很能適應人類環境的白頭翁,隨著人為開發的腳步、宗教放生以及棄養的問題,逐漸擴大分布範圍,甚至因此和僅分布在東部及恆春的保育類親戚,台灣特有種「烏頭翁」雜交,而產生混雜著白頭翁和烏頭翁特徵的灰頭雜交種。雜交的後代也具有繁殖能力,生活範圍和烏頭翁的棲息區域重疊,導致烏頭翁的基因不斷被稀釋,純烏頭翁的族群越來越少。
每年3月到7月是白頭翁的繁殖季節,由雌鳥負責孵蛋,約10天後雛鳥出生,鳥爸媽會共同養育雛鳥。面對嗷嗷待哺的雛鳥,鳥爸媽會抓來各式各樣的昆蟲來餵食。在我觀察的期間,就看到了毛毛蟲、蜻蜓和螳螂等菜色,被雛鳥大口大口吞下。不少人討厭或害怕的昆蟲,其實富含豐富的蛋白質,是許多鳥寶寶一暝大一吋的秘密。而那些到處抓蟲餵小孩的鳥爸媽,不僅有助於控制環境中昆蟲的數量,維持生態系平衡,對於減少農作物害蟲也有幫助喔。
觀察白頭翁育雛,還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就是偷看幼鳥上廁所!牠們進食後不到幾秒鐘,就會馬上把屁屁抬高排便。這時,等在一旁的鳥爸媽會用嘴巴把便便接起來,吃下去。這比人類家長把屎把尿的境界還高啊……原來,是因為幼鳥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排便中還有營養素殘留,對於辛勞的鳥爸媽來說可是不無小補。另一個原因,則是為了保持鳥巢衛生,避免滋生細菌,同時防止氣味吸引天敵靠近。當幼鳥逐漸長大,排便不再營養之後,鳥爸媽則會把便便啣到遠處丟棄。總之,就是要讓便便消失在鳥巢的內外與周圍,以策安全。
今年我陸續觀察四對白頭翁育雛,發現四個鳥巢竟然都使用了塑膠垃圾當作巢材,包括鋁箔包吸管的包裝套、免洗筷包裝袋和塑膠碎片,和芒草緊密黏合在一起。更令我驚訝的是,並非只有白頭翁會這樣做。今年有篇研究調查指出,全球有176種鳥類都有撿垃圾築巢的行為,並曾觀察到幼鳥被繩子纏住、誤食垃圾等情形。同時,還有幼鳥接觸到有害化學物質、毒素隨著垃圾被帶入鳥巢的風險。除了以上的負面影響,該篇研究也觀察到一些正面的功能。像是塑膠具有隔絕效果,能幫助雛鳥保暖,或讓鳥巢更堅固。
塑膠垃圾對於鳥類到底是帶來幫助,還是造成負面的影響,需要長時間的研究。但我想垃圾的問題依然需要我們重視,它正在影響著其他動物。例如海龜鼻子插了吸管、藍鯨寶寶遭到繩索套住而逐漸瘦弱死亡,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不只是台灣,全世界皆然。我們既然是垃圾的製造者,就有責任要好好解決這樣的問題。

相較於其他鳥類,白頭翁高度適應都市生活,網路上有許多影片拍攝在自家陽台盆栽築巢的白頭翁。這些散落在城市裡的極小「綠地」,對於小動物來說就像沙漠裡的綠洲。在那裡,牠們展現強大的生命力,世世代代繁衍下來。如果你有餘力,不妨在家裡窗台和庭院周圍創造綠意,為我們的動物鄰居留下一小塊家園。或許下次會有白頭翁駐足,留下來成家立業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